西方对合资格人的思维逻辑

发布时间:2018-5-25 分享到:

西方对合资格人的思维逻辑

陈  源

鉴于矿业与一般制造业相比所呈现的专业性(高风险),以及在投融资过程中遵循的“专业的事由专业人士负责”的理念,引入了“合资格人”制度。合资格人是指:在矿业项目的投融资过程中,需要专业的合资格人给出专业性的意见(技术报告和风险评估),其他则遵循制造业规则(法律尽职调查和财务尽职调查)。在职能上,“合资格人”与“会计师”很相似,会计师的目标是项目从财务角度给出的经济增长潜力的判断,而“合资格人”的目标是矿业项目从资源量和储量角度给出的经济增长潜力的判断,这一判断需要为会计师和律师架起可理解的桥梁,将矿业项目最终转换为公众投资人可理解的“类制造业”项目。

与会计师相比,合资格人涉及的工作要复杂得多:矿种不同和成矿特征的千差万别。因此,约束合资格人时,“诚信”的概念比“技能”的概念更加突出。其逻辑是:合资格人主动加入行业协会,接受行业协会道德规范约束,在未加入行业协会的技术人员面前展示“诚信承诺”。某位技术人员即使“技能”很高,如果没有约束,其针对矿业项目从资源量和储量角度给出的经济增长潜力的判断,其公正性在机制上存在不足。诚信承诺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以德为先”是一脉相承的。

“诚信承诺”在形式上以“行业协会会员”表现。合资格人的概念同时有“诚信承诺”和“技能合格”两个方面的要求,即技能合格的非会员和已是会员的技能不合格者均不能满足合资格人的要求。在西方矿业界,大学毕业和5年工作经历是作为合资格人会员的最基本要求,即满足合资格人会员最基本要求时不一定能满足合资格人要求,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的体现。合资格人是否满足要求只有面对具体的项目和工作内容时才能进行“技能合格”判断。其操作程序是满足合资格人会员最基本要求的技术人员需要自己提供证据来对自己的“技能合格”进行判断,这一判断结论将接受行业协会和同行的监督。

基于上述思维逻辑,非政府性质(市场)的行业协会始终是鼓励更多的技术人员加入协会,接受行业协会道德规范约束,以促进矿业市场的整体健康与发展,而不是去通过类似行政管理的方式去限制和约束。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区分不同级别的会员制度从对会员的管理与监督角度来讲仍然是必要的。同时,行业协会可以去监督会员的“技能合格性”,但不能去直接评判其“技能合格性”。其逻辑是,如果行业协会评判了某位技术人员的“技能合格性”,一旦因利益驱动导致这位技术人员的“技能不合格性”严重后果,行业协会是否要承担连带责任呢?

与西方的上述逻辑不同,我国推行的“职业资格”概念主要基于市场准入角度,由政府或与政府关联机构通过技术考试、技能评审等手段来认定。我国的逻辑是,一旦获得“职业资格”,则技术人员的工作成果就是合格的。这一逻辑在市场条件下显然忽略了“以德为先”的约束机制和复杂的矿业专业的“技能合格性”问题。比如一个长期从事物探工作的工程师对砂金矿的资源量估算来说,其“技能合格性”是明显存在问题的。受上述思维逻辑的影响,我国的技术人员很容易认为:在西方矿业界只要获得了行业会员资格就是“技能合格”的合资格人了。显然,这一理解是非常片面的。

如果有兴趣检视一下我国现行“矿权评估师”程序,就能发现:在形式上我国的“矿权评估师”与西方的“合资格人”非常相似,但又因受“职业资格”概念的影响产生较大的实质性差异,即“技能合格性”认定差异。这种差异是否更能满足我国市场发展要求呢?多年来的实践是否应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呢?笔者以为,只要能更好满足我国市场发展的要求,则这种差异就是中国特色,就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