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矿业界两个重要非主权属性资源/储量分类规范解读

发布时间:2018-5-22 分享到:

国际矿业界两个重要非主权属性资源/储量分类规范解读

陈  源

1999年我国颁布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该分类与澳大利亚JORC规范、加拿大CIM规范是对应的,这些规范均属主权属性规范,即在主权国境内是需要执行的。我国1999年资源/储量分类规范在制定过程中还参考了联合国的分类规范(UNFC-1997)和CMMI系统,UNFC-1997资源/储量分类规范和CMMI系统是目前国际矿业界两个重要的非主权属性规范,即此类规范对任何一个主权国没有约束作用。

目前,UNFC-1997资源/储量分类规范已更新到UNFC-2013,而CMMI系统通常称为CRIRSCO资源/储量分类规范,最新版本是CRIRSCO-2013。UNFC-2013资源/储量分类规范已将CRIRSCO-2013资源/储量分类规范纳入其中,作为UNFC-2013资源/储量分类规范中的一个特例。这里主要讨论CRIRSCO-2013和UNFC-2013二者的差异,以便更好理解我国1999年资源/储量分类规范。

CRIRSCO-2013资源/储量分类规范

该规范由CMMI委员会提交,该委员会的代表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南非的矿业协会,即委员会由目前矿业发达国家的矿业协会代表组成。该规范给出了下列规定:

A:勘查结果与查明资源量之间存在重大区别,勘查结果不能进行资源量估算。勘查结果相当于我国的潜在矿产资源334?,CRIRSCO规范规定334?不能以资源量的形式出现。

B:资源量概念强调在预期的将来是经济的,即不经济的资源不构成资源量。

C:储量概念强调在至少预可研的基础上将Indicated/332和Measured/333经济可采资源量进行转换,大概分别可转换为可采储量(Proved/111)和预可采储量(Probable/122)。储量包含了采矿损失和贫化因素。因此,我国的经济基础储量在此要求下不构成储量,属未完成储量转换的资源量。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因为在可研的当时不是经济的,也不构成储量。但其将来可能是经济的,所以仍属资源量。

D: 强调资质人对报告勘查结果、资源量和储量的责任。

UNFC-2013资源/储量分类规范

该规范的编写人员主要俄罗斯和欧洲人组成,也有参与CRIRSCO规范的欧洲人加入。该规范给出了下列规定:

A:三轴分类系统:E轴为经济轴,且包括社会轴如经济和政府审批,即矿业发达国家规范的可研的内容;F轴代表大致可行性研究程度;G轴代表地质勘查程度。我国1999年分类规范的框架主要参考这一轴分类系统。

B:没有给出明晰的资源量、储量和可行性研究的概念,结果是:资源量和储量概念混用、333也可转换到“储量(113)”。我国1999年分类规范与CRIRSCO-2013规范相似,严格区分了资源量和储量的概念,只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将资源量和储量概念混用了。

C:334为资源量的一部分,即334可以用资源量的形式表示,这与我国1999年的分类规范做法基本一致。

D:给出了与CRIRSCO-2013规范的对比,即UNFC-2013规范的111相当于Proved储量,112相当于Probable储量;221、222和223分别相当于Measured,Indicated和Inferred资源量;334相当于勘查结果。我国分类规范的111与CRIRSCO-2013规范中的111完全一致,但没有112;我国分类规范的2M11、2M21、2S11和2S21相当于CRIRSCO-2013规范中的221,2M22和2S22相当于CRIRSCO-2013规范中的222,没有对应的223。

E:没有强调资质人的作用。

上述介绍说明,UNFC-2013资源/储量分类规范主要从政府角度出发,而CRIRSCO-2013资源/储量分类规范完全从市场角度出发。比如深海海底的锰结核,从政府角度出发就是资源,是有价值的,应该进行有计划地勘查投入。但从市场角度出发,在预期的将来是不经济的,不能作为资源来估值和交易。从政府角度出发,只要是经济品位的资源量就是可采的,并能盈利。但从市场角度讲,资源量的勘查投入与储量的勘查投入是不对等,储量的确定除了资源量圈定时的勘查投入外,还涉及土地、环评、安评、可研和采矿证等方面的投入,二者投资风险有质的区别,价值相差很大。笔者以为,我国1999年的分类规范是同时考虑政府和市场因素的结果,与国际矿业市场不能形成有效互动和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