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源
矿业企业“走出去”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面临的必然选择,原因如下:
- 经济全球化:自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并成功引领了本轮全球矿业周期自2003年至2012年期间的历史性繁荣,我国也因此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矿业企业理应与其它企业一样以全球视野谋划企业的发展蓝图。
- 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和矿业企业结构的不合理性:我国以富矿、大矿资源少为特点,矿业企业的选冶加工能力远远大于采矿能力,导致过渡进口原矿或精矿产品的不合理现象。这一特点与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是不协调的。
- 我国同质化竞争的地勘队伍过于庞大。
- 庞大的外汇储备、融资市场和人民币过度升值。其中,沪港通和深港通的运行将上海、深圳和香港的证券交易所相联,其资本规模也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尽管目前人民币有所贬值,但从全球角度来看仍然属于坚挺和升值状态。
“走出去”将面临由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向完全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完全市场经济概念是指政府对资源分配、生产方式控制程度和产品价格决策的控制程度等是不明显的。从全球角度来看,所有国家的市场经济类型可划分为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如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如加拿大以及过渡型市场经济。以完全市场经济为例,“走出去”的环境变化如下:
- 矿权证的授予方式:由规划、招拍挂/审批方式向登记注册方式变化。资源开发阶段由注重源头审批向实际监管变化,地方政府的角色由全力支持矿权业主向依法行政变化,其政府管理的不到位或违规可能会受到项目地社区的控告。
- 资源/储量管理:由政府管理向市场管理变化,即政府不会审批、认可业主的资源/储量数据,也不会在开发过程中不断组织实施资源/储量核实。
- 企业融资和经营行为:由政府呵护、支持向公平的市场环境变化,即企业的融资很难获得政府支持,国有企业的优势不再,企业经营的盈利或亏损均属企业行为,优胜逆汰。企业由不能完全自主的“少年”向独立自主的“成年”变化,企业不再围绕政府转,而是时刻围绕市场转。
“走出去”还将面临由初级矿业投融资市场环境向成熟矿业投融资市场环境的变化。矿业投资通常是从成熟的矿业市场流向初级矿业市场。目前我国的矿业投融资市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以勘查为主业的矿业企业融资渠道有限,融资困难。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第二大证券交易市场。但是,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目前还没有类似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TSX)和澳洲证券交易所(ASX)公平的矿业企业上市规则,以勘查为主业和以生产为主业的矿业企业均上市困难。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已上市矿业企业充分利于目前的融资优势,形成一轮全球资源并购热潮。
我国的矿业企业是在一个初级矿业投融资环境成长、壮大,对成熟矿业投融资市场环境的规则感受和理解仍然是局限的和片面的,或者是书本上的。一方面,已上市的以生产为主的矿业企业藐视一切风险、胸有成竹走向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以勘查为主并很难获得国内上市的矿业企业也一并走向海外市场。因此, “走出去”的结果是可以预期的,即在一定程度上是要走弯路,并要付出学费的。笔者以为,尽快完善我国证券交易市场专门针对矿业企业的上市规则比现阶段“走出去”更加迫在眉睫,并能以较小的成本和较短的时间,为我国矿业企业的成熟,或国际接轨提供有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