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项目尽职调查报告中技术参数取值概念

发布时间:2018-5-22 分享到:

矿业项目尽职调查报告中技术参数取值概念

陈  源

尽职调查报告中始终涉及若干技术参数问题,英文中称为Parameter assumed, 相应的中文翻译多为参数假设,笔者以为翻译成参数取值可能更为合理。如果翻译成参数假设,容易让个别技术人员理解为:想怎样方便就怎样假设,反正是假设的。比如,在技术报告中常常会看到“假定采矿回收率为85%”,或在估值报告中常常会看到“假定不考虑未来通货膨胀因素”。试想,如果假定采矿回收率为86%不是更好吗?如果估值报告中不考虑未来通货膨胀因素,其估值结果又怎能与市场价值的概念相一致呢?

尽职调查报告有公开性与内部报告的区分,对于市场条件下的公开性尽职调查报告,则受到相应的技术规范约束。技术规范对参数取值的要求是:对报告中涉及实质性的参数,作者(资质人)要给出其取值的理由和必要的取值合理性说明,不是想当然理解的想怎样方便就怎样假设,否者即视为违反了规范强调的“实质性”原则。

以下是笔者罗列的一些实质性参数,供参考。这些参数在公开性技术报告中需要给出其取值的理由和必要的取值合理性说明。

勘查结果报告,指没有资源量时的技术报告:

  • 涉及品位结果时的边界品位。比如在西藏的边远山区发现了5g/t的金矿化,如果资质人认为有经济意义,则资质人需要讨论如何确定经济的边界品位,不能直接假定了之,或简单依据我国的工业指标。
  • 涉及多元素矿化时可能要使用当量概念,如果使用当量概念,则要给出当量公式的理由和合理性说明。

资源量报告

  • 资源模型参数:包括矿化域边界品位、赋值原理与参数、外推规则、最小可采厚度、小体重与品位之间的相关关系等。
  • 小体重数据不足或代表性不好时,其数据的取值。
  • 当选矿试验没有涉及副产品的回收率数据时,其副产品的回收率数据取值。
  • 确定资源量边界品位的概念模型,其中,涉及假定的采矿回收率、贫化率、选矿回收率和产品价格等数据,其取值需要给出理由和必要的说明。
  • 历史消耗资源量数据的确定,不可以直接假定和取值。

储量报告:

  • 储量边界品位确定依据。
  • 采矿参数,包括资源量级别采样工程控制的合理性(地质人员确定的不合理资源量级别不能满足采矿设计时不能在预可研—可研过程中直接认可,需要在预可研—可研过程中继续完善,满足要求后再行采矿设计)、开采水文、工程和环境条件/参数(不能满足采矿设计要求时,需要在预可研—可研过程中继续完善,满足要求后再行采矿设计)等。
  • 采矿回收率、贫化率、最小采矿厚度、采剥比等,这些数据来自预可研—可研。
  • 选矿回收率,取值来自满足要求的选矿试验和预可研—可研。
  • 其它相关参数,如历史消耗储量数据的确定、以及经济可行性指标等。

估值报告:

  • 基建投资和运营成本数据的来源与确定方法,包括前期投资数据。
  • 伴生可利用元素新增收益和配套成本(基建+运营)、或有害杂质元素导致的收益降低数据确定。
  • 产品/副产品价格确定依据。
  • 委托加工的收益和成本确定依据。
  • 政府税收和折旧政策依据。
  • 与实际模型对应的折现率确定依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