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数据与解译性成果之差异

发布时间:2018-8-16 分享到:

原始数据与解译性成果之差异

陈  源

明确区分原始数据与解译性成果是任何技术性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我国矿业行业在这方面好像强调不够, 读者有时很难弄清哪些数据是原始他人数据,哪些原始数据是本次工作新增原始数据,哪些数据不是原始数据而是解译性成果。在技术层面上,本次工作针对原始他人数据负有审查责任,如果采纳,则表示你认可,同时你需要对其负有连带责任。本次工作的新增原始数据,你需要对其直接负责。原始数据与解译性成果的差异是,原始数据相对独立, 不受任何人的解译影响,而解译成果仅代表本次工作的阶段性认识,任何人对解译成果均可再认识和更新。以下概要罗列一些矿业行业有关这一问题的现象,以膳读者。

测量报告:

通常由文字报告、原始资料和成果性图件资料组成,文字报告是对原始资料的获得方式、成果性图件资料的形成过程,以及相应的工作质量的说明。其中,原始资料是指原始测量数据,如控制测量数据和碎部点数据等,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属解译性成果数据。解译性成果数据的精度取决于原始资料,所以1/2000地形图与1/5000地形图的原始数据在数量上应该是不同的。让读者查不到原始数据的解译性成果是不可接受的非科学性行为。通常,1/2000地形图基本等高线间距2米,1/5000地形图基本等高线间距5米。在1/5000地形图对应的原始资料基础上,通过加密等高线后形成看上去的1/2000地形图属恶意解译成果。如果本次工作建立在恶意解译的1/2000地形图之上再次形成新增其它类型原始数据,如地质填图,则新增原始数据的精度是受影响的。所以,新增原始数据一旦建立在前人成果之上,区别前人成果的原始数据和解译性成果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要求。

物化探报告和遥感解译报告:

物化探报告的原始数据与解译性成果的概念一般非常清晰,其解译性成果通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多解性。让读者查不到原始数据的解译性成果是不可接受的非科学性行为。本次工作在利用物化探解译性成果时务必要检查原始数据,尤其在野外找矿时,现场查看化探原始点位数据非常有帮助。如果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在利用前人物化探解译成果时,重新解译原始数据是取得找矿突破的重要手段之一。

遥感解译资料就是解译性成果,不同的专业人员允许有不同的解译性成果。在利用遥感解译资料时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

选矿试验报告:

实验数据与解译成果要仔细甄别。通常各种条件性试验资料属原始数据,在条件性试验资料基础之上推导的选矿流程即为解译成果, 而推导的选矿流程在实验室再次完成的闭路验证试验后即构成新增原始资料。可见,解译性推荐选矿流程与原始资料性质的推荐选矿流程,其可信度上存在重大差异。通常,解译性推荐选矿流程不能作为选厂设计的依据。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报告

勘查和可行性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应该形成独立的专业性报告,我国矿业行业中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报告中普遍存在原始资料和解译性成果的混合不清现象,多数情况下看到的是解译性成果,看不到原始数据,或看不到从原始数据到解译性成果之间的逻辑过程。对工程地质来说,工程地质填图和编录资料、代表性样品位置和测试数据为原始资料,在原始资料基础上的分析和软件模拟成果属解译性成果。水文地质也类似,水文地质填图、简易水文观测、代表性水样测试、代表性水文钻孔抽水试验数据等均属原始资料,在原始资料基础上的分析和软件模拟成果属解译性成果。

依据可行性要求,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有工作程度的要求。原始数据愈多,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程度愈高,在此基础上的可行性研究程度才能提高。我国矿业行业目前承担可行性研究的设计院一般不直接负责实施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这导致可行性研究程度与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程度的分离,这一现象在业内是很不合理的。

勘查报告

与西方比较,我国的勘查报告相当于他们的原始数据库,即把在勘查过程中形成的所有原始数据、解译性成果汇集到一起而已。在此过程中,西方更强调的是原始数据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不同时期形成的原始数据容易分类,责任明确。我国则强调基于原始数据基础之上的资源量估算结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将资源量估算结果作为一个权威性结论。同时, 一旦出现不同地质队在不同时期勘查同一矿床时, 很难从原始数据和解译性成果层面区分各自的责任,或者直接缺失前期地质队获取的原始数据。

按照西方矿业行业的逻辑,原始数据库中有原始资料(地质填图、编录、化验数据等)和解译性资料(地形图、物化探解译成果)。在资源量估算过程中新增解译性成果如矿化带分布图、勘探线剖面解译图和资源量估算结果。所以,资源量估算过程中新增资料均属解译性成果资料。不同的专业人员允许有不同的解译性成果。就资源量估算结果而言,需要独立第三方来完成资源量估算声明工作。在此过程中,独立第三方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查证和认可,独立第三方完成的资源量估算结果的权威性也是有限的,需要接受同行审阅、监督和挑战。

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确定采矿和选矿技术方案在满足经济要求条件下的最佳可行性。采矿技术方案主要建立在资源量模型基础之上,资源量模型可以是业主公司内部合资格人负责完成,也可以是独立第三方合资格人负责完成。选矿技术方案则主要建立在选矿试验所获原始资料基础之上。在可行性研究过程中,负责可行性研究的合资格人在全面查证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还需要对解译性资源量模型进行检查和认可。同时,对选矿试验所获原始资料和解译性成果进行查证和认可。可行性研究的结果就是新增采矿和选矿的设计方案资料,以及相应的投资和运营成本估算数据,这些资料属新增原始数据,这些新增原始数据与设计方案的研究深度对应,并随设计方案的研究深度变化而变化。

尽职调查报告

尽管原始数据相对独立, 不受任何人的解译影响,但其获取过程中的质量和数据代表性会直接影响对项目的整体评估。解译性成果资料允许任何技术人员对其再认识和更新。因此,尽职调查工作是额外增加的对所有原始数据和解译性成果资料的再次查证和认可的过程,其性质与可行性研究是不同的,不涉及新增采矿和选矿的设计方案,可能涉及对采矿和选矿技术方案的调整和建议。矿业投、融资市场中涉及的由独立第三方实施的技术报告通常为尽职调查报告,尽职调查的成果属于新增解译性成果。

矿业行业尤其是基础性的地质解译性成果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其技术性争论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争论有助于提高彼此对争论问题的认识,应该鼓励。但是很多争论不是在一个焦点上进行,明确区分原始数据与解译性成果资料显然有助于提高对焦点问题的认识,也有助于非技术性读者对矿业项目的理解和认识。区分原始数据与解译性成果是任何技术性工作最基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