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发达国家的可行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5-22 分享到:

矿业发达国家的可行性研究

陈 源

矿业发达国家严格区分资源量和储量,其中,储量的估算必须依据可行性研究成果,没有开展可行性研究的储量估算是不成立的。本文概要介绍西方发达国家可行性研究的有关要求,并与我们的相关规范进行比较,以膳读者。

  1. 可行性研究的概念

矿业发达国家的可行性研究主要针对即将基建的或扩建的矿山项目,对基建或扩建的结果,在采矿、选矿、环境、安全、产品市场、预期利润和风险等方面进行当时市场条件下的模拟和优化,为投资决策,或融资服务。可行性研究报告分公开的报告(上市公司对外发布)和非公开的报告(公司内部决策)。如果是公开的报告,则需严格遵守有关规范,如澳大利亚的JORC规范和Valmin规范。可行性研究依据研究程度从低到高可进一步划分为:概率性经济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

 

在我国,可行性研究的概念有时依据中文字面含义而发展了,如针对一个早期勘查项目的立项开展可行性研究,或者在没有获得资源量估算结果的情况下完成了可行性研究。然而,我国的大部分矿山设计部门提交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开发利用方案报告,其主要内容与矿业发达国家的可行性研究概念总体上来说是相似的。由于我国的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主要针对政府审批,或公司内部决策,其可行性研究报告表现出各式各样结果, 与矿业发达国家比较,在一些方面出现较大差异,概述如下。

 

  1. 可行性研究的资源量依据和项目法律依据

资源量报告是可行性研究的前提,资源量报告的责任由勘查部门(资质人)负责,可行性研究责任由矿山设计部门负责。对于矿山基建项目,地质勘查程度要达到详查,可行性研究要达到预可行性研究程度,依据的主要应该是探明的(331)和控制的(332)级别资源量。对于可行性研究程度,依据的应该是储量(如我国的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而不是资源量。因此,不以资源量报告为基础的任何可行性研究、对资源量的重新估算、推断资源量(333)参与的预可行性研究程度和以资源量为基础的可行性研究程度等,均与矿业发达国家的可行性研究概念不相协调。

 

储量边界品位的重新确定是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行性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循环优化的过程,即在资源量基础上,首先确定优化了的采矿方式、开拓方案和选矿方案,并获得基建投资和运营成本数据;依据运营成本数据确定储量边界品位。储量边界确定以后才能进行采矿方法和采矿计划设计。最终的储量边界品位、采矿计划可利用的储量和经济分析数据之间是相互协调、一致的。

 

资源量边界品位的确定是由地质勘查单位(资质人)负责的,依据是在预期时间内确定的运营成本数据。储量的边界品位是指在开展可研工作的当时,经过可研工作确定的运营成本数据。因为运营成本数据对应的精度和可信度的不同,资源量和储量才构成重大区别。我国的可研报告通常将包括推断的(333)资源量在内的资源量作为基础,不再区分储量与资源量的边界品位,普遍将资源量和储量的概念混合在一起。

 

对于新建矿山,如果可研工作要求达到预可行性研究及以上研究程度,则至少具备下列条件,这些条件就是可研工作过程中的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等修正因素:项目拥有无争议的采矿权,或已开始着手采矿证的申请程序,资质人能确信在矿山基建完成时,项目能按时获得采矿证;项目的开发已获得政府在环境、水土保持和安全等方面的一定程度的认可,这一认可对矿山生产不构成重大影响,如我国的环评批复、环境恢复治理方案批复、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和安全预评估备案等。基于上述原因,我国的开发利用方案被普遍作为概率性经济研究程度来对待。

 

  1. 误差、准确度水平与可行性研究程度

矿业发达国家概率性经济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对应有不同的误差和准确度水平要求。误差主要指基建投资估算误差和运营成本估算误差,准确度水平指整个可研报告。依照概率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程度顺序,基建投资估算误差(工程预备费)分别是20-30%、15-20%和10-15%,而运营成本估算误差分别是10%、5%和0%,准确度水平分别是50%、25%和15%。

 

我国的可研报告通常不关心运营成本估算误差,忽视概率性经济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程度区别。

 

  1. 采矿设计

开拓工程、采矿方法和生产计划优化等是采矿设计的核心内容。采矿方法的确定依据是采矿技术条件,包括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对预可行性研究程度项目,在采矿技术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必须先补充采矿技术条件调查。开拓工程的设计需要在空间上覆盖整个探明的(331)和控制的(332)级别资源量分布范围(除非矿山寿命超过25年以上),其中3至5年开拓工程费用计入基建投资,其后的开拓工程费用计入维护运营投资。

 

近年来,我国的勘查部门对采矿技术条件的调查重视不够。对预可行性研究程度项目因采矿技术条件的调查不足可能不能满足采矿设计要求,通常矿山设计部门仍然完成设计,只是将采矿技术条件调查不足的问题作为风险提示出来。在开拓坑道的设计上通常侧重考虑首采地段,二不是整个项目。

 

  1. 选矿厂及附属设施设计

选矿试验是选矿厂设计的基础。选矿试验有可选性试验、选矿流程优化试验和半工业试验的分类,选矿产品质量能满足市场要求。对运营成本有重大影响的能耗,要有相应的试验数据支撑来缩小运营成本估算误差,如与球磨机有关的磨矿功指数试验和与半自磨机有关的落锤试验等。对预可行性研究程度项目,在有充分代表性选矿试样基础上完成的选矿流程优化试验和磨矿功试验是必要条件,否则预可行性研究程度不能达到。

 

地质勘查部门在确定资源量时,有一定代表性的可选性试验就可提供依据来确定资源量是否具有经济意义。显然,代表性不足的可选性试验,或缺失磨矿功试验的选矿流程优化试验是不能满足预可行性研究程度的选矿厂及附属设施的设计的。

 

  1. 成本估计

与矿业发达国家的可行性研究概念比较,我国在维护运营投资内容和成本数据来源方面存在一定差别。矿业发达国家的维护运营投资包括:设备更新、二期或所有后期工程、扩建工程、补充地质勘查、后期开拓工程和闭坑费用。预可行性研究程度的成本数据要求针对项目所处地理位置进行当时市场条件下的询价和分类统计,以缩小投资和成本估计误差。

 

我国的可行性研究较侧重于实用性,表现为侧重首采地段资源量开发的可行性研究,而不是针对整个项目探明的(331)和控制的(332)级别资源量,这样容易忽视二期和其后工程的投入估算,尤其是补充地质勘查和闭坑费用。在矿山生产过程中,制定详细的年度生产计划是矿山生产的基本任务,年度生产计划的依据是采准储量和备采储量,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获得的是设想的开拓储量。补充地质勘查是指针对优化的采矿方法,可研设计单位认为有必要提升(332)级别资源量控制程度,以及由设想的开拓储量提升到采准储量和备采储量时发生的与补充地质勘查工作有关的费用,如测量、补充钻探、采样和分析测试等。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可行性研究通常对闭坑费用不予重视,这与矿业发达国家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前,我国的闭坑费用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保证金、尾矿库闭库费用、水土保持补偿费、环境补偿费和土地复垦费用等。生态环境保证金,又名闭坑保证金,主要侧重地质灾害,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管理。尾矿库闭库费用由安全生产部门负责管理。全国性的水土保持补偿费正在制定过程中,还未正式实施。环境补偿费目前以排污费的形式表现,进入运营成本,由环境部门负责。暂时没有与闭坑费用概念对应的其他环境补偿费用。占用的土地复垦费用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管理。

 

矿业发达国家的预可行性研究程度需要通过口头询价方式调查设备、耗材、动力费用、用工费用等,以缩小基建投资和运营投资估算误差,同时对财务分析涉及的贴现率构成要有说明。我国多利用行业综合指标,或由客户直接提供数据,对项目所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市场条件强调不够。

 

  1. 评述与建议

总体上来说,我国的可行性研究在概念和内容上与矿业发达国家是非常相似的。然而,我国的可行性研究较侧重于实用性,缺少对整个项目探明的(331)和控制的(332)级别资源量可开发利用的优化设计,夸大了推断的(333)资源量可开发利用的价值。普通忽视可行性研究程度分类。只有达到预可行性研究程度的可研,才能获得储量数据,才能支撑矿山建设计划。建议我国的可研部门加强与矿业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地质勘查部门的技术交流,强化储量概念,推动我国的矿业项目走向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