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研究报告与技术报告之间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5-22 分享到:

可行性研究报告与技术报告之间的关系

陈 源

一个正在基建或开采的矿业项目需要融资时可能同时涉及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报告和估值报告。在市场条件下,估值报告是最终表现形式,但其主要依据是技术报告,而不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啥要这样安排呢?

技术报告与估值报告的关系

有技术人员将技术报告理解为读书报告,这是不准确的。通常,承担技术报告的合资格人涉及下列3种情况:

1)作为矿业权人的雇员签字相关技术报告:此种情况下,合资格人不具有完整的独立性概念,签字相关报告的公信力也不强。但仍然需要坚守客观、胜任、透明和对自己负责的职业道德原则,即不能不负责任的履行“盖章”义务;

2)受矿业权人委托的独立第三方签字技术报告:此种情况下,合资格人除了需要坚守其职业道德原则外,还需要考虑代表广大潜在投资者利益的责任,即需要履行中立的原则。如果仅仅用技术总结报告形式替代技术报告,这样的报告能作为投、融资双方交易的依据吗?如果是这样,投、融资交易双方直接以原始技术资料作为依据不是更好吗?为啥要委托第三方来做这项工作呢?

3)受投资方委托,以独立第三方形式编写技术报告:此种情况是典型的尽职调查要求。

一般来讲,作为矿业项目IP O时的技术报告实际就是第三方尽职调查报告,技术报告为估值报告的基础,并为估值报告提供所有可利用的参数。投、融资双方或市场上任何其他人员均可直接依据技术报告进行估值。因此,技术报告是矿权估值的关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在涉及储量转换时,必须要先完成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按研究程度分为概略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储量转换时至少要以预可行性研究为基础。在定位上,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选矿试验报告性质相同,属原始资料范畴。可行性研究过程将产生新的第一手原始资料,而尽职调查过程不产生新的原始资料,只产生新的解译性成果。在表现内容上,可行性研究和尽职调查报告几乎一致,但可行性研究是站在“会计”的角度“做账”,尽职调查报告是站在“审计师”的角度“审计”。

为啥不用可行性研究报告代替技术报告呢?

在涉及储量转换时,技术报告要以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基础,并再次进行储量转换。为啥不直接用可行性研究报告代替技术报告呢?

  • 尽职调查要求

矿权业主通常委托第三方来开展可行性研究,从独立性角度,承担可行性研究的设计院具有部分尽职调查的功能。在加拿大证券交易所,具备尽职调查功能的概略性可行性研究(PEA-初步经济评估)可以以技术报告格式要求方式公开发布。但是,市场上很少用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代替技术报告,因为在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实施过程中可能涉及补充勘查、专门的采矿技术条件调查(可能的水文和工程钻探)和能满足选厂设计要求的补充选矿试验等(这一点与我国的制度安排不同)。这样,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尽职调查的功能就减弱了,在定位上转向原始资料范畴。

  • 报告时点和有效性问题

通常,技术报告涉及储量数据的有效期为1年,即储量转换1年后如果处于暂停采矿生产状态,则自动退回资源量范畴,主要原因是储量与经济数据关联,即储量随矿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的变化而变化,是相对动态的。技术报告的储量转换是建立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的,可行性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案的有效性通常大于1年,除矿产品价格外的大多数参数可以在尽职调查阶段进行有效调整。因此,技术报告能有效解决投、融资活动所依据技术报告的时点要求。

  • 储量转换的其它要求

储量转换时除了可行性研究程度的要求外,还涉及政府因素(如与采矿活动有关的政府批复,包括采矿许可证、实施采矿的可能障碍、安全生产许可的获取等);环境与社会因素,包括是否已经获得环评批复(环评一般在可研后实施);法律因素,包括矿权是否与周边矿权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重置和潜在争议、及其潜在影响资产处置的因素等。可行性研究过程中也会涉及这些重大因素,但侧重技术方面,其涉及非技术因素的全面性和时效性与技术报告的要求是不同的。一旦确认这些重大因素导致采矿活动不能按计划执行,则储量的技术转换是无效的。

  • 专业上的复杂性

技术报告为公开报告,其读者面向大众。因此,技术报告的另一项要求就是通俗化描述专业问题,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涉及的技术问题对公众来讲显然过于专业和深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