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研究过程中的预备费概念
陈 源
矿业发达国家可行性研究过程中涉及精度(Accuracy)和预备费(Contingency)概念。其中,精度是指估算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比如某一具体型号的采矿设备销售价格,其实际成交价格是公司决策层决定的,可研技术人员的估算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预备费是指统计中位数(50%概率对应的数)和众数(统计峰值)之间的价格差值。还比如某一具体型号的采矿设备销售价格,可研技术人员通过调查如询价,获得若干价格数据,这些数据从统计学角度讲有中位数和众数数据,可研技术人员可能采纳中位数价格,或众数价格,或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任何价格,二者之间的差值始终存在,此差值即为预备费概念。可见,从理论上来讲,精度=预备费+公司决策层因素,其中,预备费误差是可研技术人员能最大程度掌控的,预备费误差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可研精度的高低。
矿业发达国家的预备费是矿山基建投资估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三部分组成:可研程度不足引起的不可预见费、估计误差和涨价预备费。预备费随矿山基建的完成而全部转化到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中。
可研程度不足引起的不可预见费:可行性研究程度由低到高通常分为:概略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在概略性研究程度,可行性研究是建立在以推测的资源量(333)为主的概念性模型基础上,其设计方案没有优化,因此不可预见费的误差较大。在预可行性研究程度,资源量级别至少达到控制的(332)程度。假定所有可能的方案有A、B和C方案,那么预可研程度是指至少在A、B和C方案中选出二个方案如A和C,通过对比认为方案C是可行性研究的当时是相对优化的,但不一定是最佳的,可能最佳的方案是B,则方案C和B之间因设计方案不同而引起一定程度的估算误差。在可行性研究程度,依据的是经过预可行性研究后获得的储量,在上述假定方案A、B和C方案中确定的是一个最佳的方案如B,此阶段因可研程度不足引起的不可预见费误差最小,精度最高。可见,可研程度不足引起的不可预见费是预备费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误差数据随可行性研究程度由低到高逐渐减少,如从±25%,±15%到±10%。不可预见费误差来源于资源量级别的可信程度和可行性研究程度,此类误差不能完全由可研技术人员控制。
估计误差:与采纳的设计方案对应的设备、工程费用等的估计误差。这些估计误差来源于调查数据的统计学上的中位数与众数之间的价格差值。此类误差在相当程度上能为可研技术人员控制,不能以估计本身的误差来替代预备费误差。
未来涨价预备费:与基建期对应,可能涉及涨价预备费。例如3年期的矿山基建项目,每年设计投资为100万,如果预计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均为3.0%,则3年的名义投资总额约为318万,涨价预备费误差约为6.12%。需要明确的是,涨价预备费是要与经济分析过程中的名义模型对应的,即在名义模型下,基建成本数据、运营成本数据以及产品销售价格均应包含通货膨胀因素。西方国家多采纳实际模型以及与实际模型对应的折现率来进行经济分析,即通货膨胀因素直接通过实际模型下的折现率来体现。因此,在实际模型下,基建投资估算的预备费中通常不涉及涨价预备费因素。在名义模型下,涨价预备费的幅度不随可研程度而变化。
在我国,预备费通常指基本预备费和未来涨价预备费,基本预备费以估计的设备和工程费用为基数按比例估计,设备和工程费估计以可行性研究基本时点前数年设备报价或工程预算定额为依据。经济分析中不涉及实际模型与名义模型概念。由此,产生的预备费误差可能包括:
- 可研程度不足引起的不可预见费,比如333资源量参予可研过程以及技术方案的优化程度导致设备和工程估计数量上的误差;
- 估计误差:基建费用的估计应以可研完成的当时为基本时点,设备和工程费估计可以参考最新设备报价或工程预算定额数据,但必须考虑通过过去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到可研的基本时点上的费用估计。同时还需通过一个询价过程来校正,以获得可研基本时点市场上的中位数与众数之间的价格差值。预备费比例的估计要充分考虑可行性研究程度、估计误差和过去涨价预备费因素。以估计自身误差来代替预备费误差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 如果预备费中包括未来涨价预备费因素,则应该与经济分析中的名义模型对应。